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在DxOMark比較Nikon D810 vs. Sony A7S vs. Olympus E-PL5

用了Olympus E-PL6機身約一年的時間,也漸漸的瞭解了這個機身的能耐與極限,雖說還不到換機的時候,但是花一些時間找出現今較適合自己拍照特性所需的機身也是很有意思的,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在DxOMark網頁下比較以下3個機身的測試數據:

Nikon D810: 3600萬像素, 當今的機身王
SONY A7S: 1200萬像素, A7系列下像素最低的機種
Olympus E-PL5: 1600萬像素, M4/3系統的熱門機(與E-PL6幾乎同規格)

第一台選用Nikon D810當成一個參考標準應該沒什意見,第3台Olympus E-PL5是與目前使用之E-PL6最接近的機種當成是比較基底應該也沒什問題,或許要問的是沒事拿個SONY A7S 這一隻1200像素這麼低的解析度的機身來比較是要幹什,現在這個年代要買1200萬像素的高階Mirrorless機身是要非常的理性的,也就是非常的清楚自己的拍攝範圍是哪一些主題,非常的瞭解自己的拍攝作品的出路,非常的瞭解日後要換機的話應該沒什麼人會接手你的這一台超低像素的機身,非常……,反正就是要非常的獨排眾意就是了。
 
在比較以前當然要先自我剖析一下自己的攝影目標與作品出路是甚麼:
拍攝目標: 風景,包括大白天的與黑夜的,像是日出日落雲海山景夜景星空旅遊記事等等。
作品出路: 大概就是網路上的部落格,少數會放相到20~60吋掛在自家或是友人家的牆上,以及放在數位相框上撥放,有機會的話開個素人攝影展也是有可能的。

就這樣子的我個人認為我不需要超高像素的機身,儘管會有作品放相到60吋,但是掛在牆上是絕不會近距離盯著它看的,既然這樣那像素就不是我考量的重點了(關於作品之放相大小與用途相關於最低解析度需求的討論請參照: “數位相機的解析度迷思” 一文)。那甚麼特性才是我需要的呢?那就是動態範圍,對於以風景照為主要攝影目標的使用者來說動態範圍是最重要的,因為戶外環境的高光與低光經常會有極大的差異,動態範圍不足容易造成高光的飽和與低光的細節漏失,故一般ISO下的動態範圍是很重要的,那高ISO呢?因為夜拍也是我的目標之一,所以高ISO的動態範圍對我來說也是重要的,因為如此SONY的A7S就成為候選之一了,當然會選擇A7S還有個重要的因素是很多轉接到Leica M9或是A7或是A7R等全幅數位機身上成像有問題的老廣角鏡(大多是畫幅邊緣有色偏移的問題),在A7S上的展現相對來說比較沒有問題接下來開始進入DxOMark的比較:



首先看綜評:
關於 Portrait(Color Depth) 與 Landscap(Dynamic Range) 與 Sports(Low-Light ISO) 的詳細解說請參看 “DxOMark sensor scores

A7S得到87分的綜評,E-PL5只有72分,而D810高達97分關於彩色深度,動態範圍,低亮度ISO這3項評分分別如已下:

D810:   25.7bits,    14.8Evs,    2853
A7S:     23.9bits,    13.2Evs,    3702
E-PL5:  22.8bits,    12.3Evs,    889

D810在彩色深度與動態範圍拿第一,而A7S在低亮度ISO特性下取得最佳,E-PL5在這3項的特性皆輸給D810與A7S甚多,這並不意外因為E-PL5是兩年前的機種,而D810與A7S可是最新的新機呢。



真實ISO量測值:
這一張圖是這3個機身的ISO設定值與量測值的差異,A7S與D810在大部分的ISO值設定下皆能接近實測的ISO值,但是E-PL5確有明顯的落差,其ISO的實際測試值只有設定值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ISO約被灌水了一級,D810的最高ISO可達到51200而A7S可達409600,不過這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相同ISO量測值下毎一台機身的訊噪比與動態範圍差異。

 

訊噪比: 

這一張圖是在各種真實ISO值下的訊噪比,D810只略差於A7S,E-PL5畢竟受制於小尺寸的感測元件之故,訊噪比差了A7S約6dB左右,6dB大概是多大的差異呢?可以把它想像成噪點的尺寸大兩倍左右或是噪點的數目多兩倍左右,這一張測試圖充分的展現出大尺寸感光元件的特性,但是個人認為M4/3這樣尺寸大小的感光元件在SNR上應該還有改善的空間,因為D810的每個像素間距為4.9um而E-PL5為3.7um,差距並沒有很大,且D810是2014年的新機種而E-PL5則是延用2012年的感光元件技術,故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希望未來Olympus能有新機身搭載高SNR的感光元件。



動態範圍:
這一張是最重要的圖,也就是各種實際ISO值下的動態範圍,這一張圖能讓機身的使用者瞭解到在各種不同的ISO下能使用的動態範圍有多高,在 一般ISO下E-PL5的動態範圍約比D810低一級(也就是1個Stop) ,這樣的差異在實際使用時大約為D810能承受比E-PL5亮度高一倍的高光,或是能展現比低光更低至1/2的暗部細節。不過在低ISO下D810的動態範圍可一路高到接近15Evs,但是E-PL5就只能上到12Evs就飽和了,A7S也只能上到約13Evs,對於這一點我就比較不能理解,為何A7S在低ISO下SNR與D810接近甚至更高,但是動態範圍確不能如同D810一樣高到15Evs?有個可能的解釋是A7S是使用12bit的類比數位轉換器(亦或是12bit的RAW精確度),而D810是使用14bit的類比數位轉換器所致,如果真是如此我想未來SONY在這方面應該還會有更新的機種靠著提升類比數位轉換器的規格來提升動態範圍,而Olympus如能使用新一代的影像感測元件再搭配上較高等級的的類比數位轉換器,那M4/3在眾多的全片幅機身中還是有競爭力的。

A7S的動態範圍在高ISO下有越來越好的展現,也就是相較於D810與E-PL5,在高ISO下的動態範圍A7S能一路拉高到2~3Evs的差異。另一種看法就是如果要達到相同的8Evs的動態範圍,E-PL5的ISO只能高到6400,D810能高到12800,而A7S確可高到51200,A7S的影像感測像素間距為8.3um相較於D810的4.9um將近為2倍,也就是說感光的面積差異約為4倍,就像光圈大小的類比,A7S的每個像素可以得到4倍的光強度,這莫約也就是A7S與D810於8Evs動態範圍下最高ISO的差異(51200 vs. 12800為4倍)。



彩色深度:
彩色深度可以想成是顏色的數目,24bit就是有2的24次方也就是1600萬種顏色可被展現出來,在一般ISO下D810與A7S的彩色深度差異不大,但就和動態範圍特性一樣的在低ISO下D810要比A7S更好,而高ISO下A7S卻優於D810,E-PL5在一般ISO下的彩色深度要比D810與A7S都低個3bits左右也就是只有1/8種顏色可展現出來,但是低ISO下與A7S的差異就越來越小。


 

總結:
與以2年前的技術所發展的E-PL5相比,A7S在一般ISO與高ISO下的動態範圍與彩色深度兩項特性皆遠優於E-PL5,但是這樣的差異在低ISO下確越來越小(我還是認為這是被A7S所使用的12bit的類比數位轉換器所限制住了(亦或是12bit的RAW精確度),E-PL5也是使用12bit的類比數位轉換器),這也直接的壓低了由E-PL5升級換機到A7S的動力,因為A7S並沒有由低ISO到高ISO都取得夠大的特性差異,也許再等一陣子看看SONY與Olympus各自的新機發展再來決定吧,畢竟由M4/3換到SONY Full Frame可不只是換機身呢?還有鏡頭也得一併換掉,這可是工程浩大。



PS.部份規格比較表:

PS.關於老廣角鏡轉接到Leica M9 SONY A7 A7R A7S的問題可參考以下網頁:
Voigtlander 15mm on Leica M9
Voigtlander 15mm on SONY A7
Voigtlander 15mm on SONY A7R
Voigtlander 15mm on SONY A7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