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Fujinon XF 14mm F2.8 開箱 測試 評論 評測

概述:
Fujifilm於2012年發表自家的X接環APS-C片幅的無反相機,一年之後的2013年就發表了這一款定焦鏡XF 14mm F2.8,在當時這一隻是所有X鏡中視角最廣光圈最大的機種,其實我們認為Fujifilm應該要發展12mm的鏡頭,才較能補齊位於廣角端的產品線,不過半年後的Zeiss出了12mm F2.8的鏡頭,也算是補足了在最小焦距端的產品缺口,儘管這一隻Zeiss的鏡頭在外型上不太受歡迎,體積上也有些過於龐大,尤其是鏡頭前端的漏斗型濾鏡接環特別的惱人。


本鏡頭之外觀

本鏡頭簡略的規格表中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僅有18公分的最近拍射距離感覺是不錯的規格,雖然搭配上等校21mm的焦距看來放大率僅有0.13倍左右,不過實用上應該是足已,畢竟這不是一隻微距鏡啊。據Ken Rrockwell表示這一隻鏡頭的鏡身均為金屬打造,重量235克算是中等(與DSLR鏡比起來是輕很多,但與M4/3鏡比起來就重了一些),體積也算是中等,有充分發揮到X系統的優勢(重量與體積皆小於DSLR鏡,但不會比M4/3鏡大或重太多)。由鏡頭的外觀照看起來可發現,它有實體的光圈環與對焦環,其中對焦環還有少見的距離與景深尺標,對焦環可前後撥動以用來操作於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不過手動對焦還是以電器訊號控制伺服馬達的方式來達成,並非直接轉動內鏡組進行手動對焦。

本鏡頭之規格

這一隻鏡頭的前玉比後玉略大,前玉直徑約有29mm,在廣角鏡中算是中等大小,其光學結構是7組10片,其中有3片的非球面鏡與3片的低散射鏡,這樣中規中矩的光學結構應該會有不錯的成像表現。其對焦鏡組為內對焦式,對焦時不會造成外部結構的變化。本鏡頭的等校焦距約為21mm(14mm x 1.52=21.28mm),該焦段早年是屬於Leica廣角鏡的焦段,不過這十數年以來日本鏡頭也漸漸的採用本焦段了,不過M4/3目前尚未推出該焦段的自動對焦鏡頭。


本鏡頭的鏡組剖面圖

就Fujifilm對外公佈的MTF圖來看,鏡頭中央的解析度不錯,但是鏡頭邊緣就衰弱了些,還好在細部上的解析力(45lp/mm)弧線與子午線是並進的,並沒有重的分離問題,由此可預估其色差的表現應該會不錯。(關於MTF的解讀可參考 ”鏡頭的MTF與其代表的意思” 一文)

本鏡頭的MTF圖


開箱:
這一隻Fujinon 14mm F2.8的鏡頭於2013年問市時的定價為USD 900,目前美國的零售價為USD 750,台灣目前恆昶代理的公司貨其價格為NTD 24500,平行輸入盒裝價為NTD 18500,公司貨與平輸貨的價差為30%(個人認為合理的價差為10~20%),略高了一些。我們以合理的價格於二手市場中取得了機齡2年的二手鏡,雖是已購入2年的鏡頭,不過鏡頭的外觀還是很新,且幾乎沒有使用的痕跡,鏡頭握於手中份量扎實質感細緻,不過鏡身的色澤看起來到像是經過烤漆的表面處理而非一般的陽極鍍黑處理。



上圖是本鏡頭接上Fujifilm X-T10的外觀照,因為X-T10實在是太小巧了,所以只要是非餅乾鏡接上X-T10後都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我倒是覺得Fujifilm可以發展一些低價位的定焦非金屬鏡身的鏡頭,來搭配像是X-T10或是X-E2與X-M2這樣的機身,甚至是電動伸縮的變焦鏡也是很好的發展方向,畢竟這一些小巧的數位機身不太適合接上重量超過200克的鏡頭,不只是外觀上的搭配,使用上手持的平衡感與便利性都是需要考慮到的。話說Fujifilm在自動對焦鏡頭上小型化的發展落後Panasonic與Olympus甚多,由XF系列的鏡頭其外觀直徑要比光學鏡片直徑大上許多,就可得知其在對焦馬達與光學機構的搭配上並不是非常的先進,甚至是金屬鏡身的輕量化上也是落後於M4/3系統的,由Olympus M.Zuiko 75mm F1.8這一隻鏡頭的光學規格與鏡身體積重量上的表現(Olympus 75mm F1.8鏡頭的實體光圈直徑大小為42mm的光學結構,總體積約220cm立方,總重305克。而Fujinon 90mm F2.0鏡頭的實體光圈直徑大小為45mm的光學結構,總體積約464cm立方,總重540克。兩相比較,Fujinon的光學結構僅比Olympus大7%但是體積卻大110%,重量卻重77%),就知道Fujifilm在這一技術點上是明顯的落後許多。


上圖可看出本鏡頭的前玉與後玉鏡片(前玉鏡29mm,後玉鏡有21mm)。對焦環於向內推撥後的手動對焦模式下轉動鬆緊適宜,但是光圈環的轉動有太過鬆散的問題,金屬的接環在接上X-T10時的密合度很高。光圈的葉面是7葉圓形光圈,展現出的星芒數為14星芒,對焦鏡組為內對焦,鏡頭外觀並不會因為對焦的動作而有任何的變動。


上面的左圖顯示自動對焦下的外觀,而右圖則是手動對焦下的外觀。本鏡頭的自動對焦速度算是中等,對焦時有明顯的步進馬達的轉動噪音,故不適用於錄影時使用。後面將開始進行本鏡頭的詳細測試。


開始測試:
以下測試主要是討論Fujinon XF 14mm F2.8這一支鏡頭在Fujifilm X-T10機身上的表現,X-T10的片幅Y軸解析度達3296點,而Olympus E-PL6的片幅Y軸解析度為3456點,這樣的差異在進行鏡頭間之差異比較時是必須考量的,另外X-T10影像感測器結構為X-Trans的6x6結構,與一般感測器的Bayer 2x2結構不同,這在進行比較時也必須注意。


評測比較的項目分為解析力、暗角、失真、曜光、色差、慧形像差、點光源散射、散景、細節描繪等項目。關於各測試項目的細部內容與方法請參考 “鏡頭測試項目解說” 一文,關於解析力的測試我們使用兩種測試圖面,一張為對角1.5米的測試圖,是用於焦距大於50mm的鏡頭,另一為對角3米的測試圖,是用於焦距小於50mm的鏡頭,因為一般鏡頭的設計會以鏡頭焦距100倍以上的距離或是3公尺以上的距離為最佳解析度設計範圍,過近的拍攝距離下的解析度的表現並不是最佳的,所以我們需要兩種不同大小的測試圖來延伸待測鏡頭與測試圖間的距離,以下就是我們的測試比較。


解析力:
以下為解析度的截圖,標明30處是指垂直解析度3000條的位置,每一格線的差異為300條,橫列由上至下分別為F/2.8、F/4、F/5.6、F/8、F/11、F/16、F/22的解析度圖,直行的左2行分別是片幅中央處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圖,直行的中央2行分別是片幅一半處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圖,直行的右2行分別是片幅邊緣處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圖。


 
 
 
 
 
 

經由各種光圈大小下與片幅各處的解析度截圖中,可輕易的觀察出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結果:
1.    光圈最大F/2.8時,片幅中央處可達3600條以上的解析度,片幅一半處也有3300條,到了片幅邊緣處還有3000條(以上無論是弧線或是子午線均以表現較差的為代表之)。
2.    片幅中央處的最佳解析度是位於光圈F/4左右,此時的解析度超過3600條以上。
3.    光圈縮小到F/5.6之後,可以達到全片幅範圍的最佳平均解析度,片幅邊緣都能維持至3300條左右。
4.    光圈繼續縮小到F/11時,全片邊緣處約還有2700條左右的解析度。
5.    光圈F/16時片幅邊緣的解析度快速衰退到2100條左右。
6.    光圈F/22時已劣化到不太能使用了。
結論是這一隻鏡頭以廣角鏡的觀點來看,期解析度算是非常的優秀,光圈全開的情況下並無太嚴重的劣化。



暗角:
下圖由上至下列為F/2.8、F4、F/5.6、F/8的暗角展現,左行是經過相機修正後的JPG結果,右行是未經修正的RAW結果,未經修正的最大光圈F/2.8下的暗角約為2Ev,片幅左側有非常輕微的色偏差,經修正後的暗角則約不到0.5Ev,色偏差也被修正掉了。未經修正的暗角一直持續到F/8都還有1Ev左右,判定這應該是廣角鏡碰上無反機之影像感測器的通病(因無反機的法蘭距都比較小,導致廣角鏡入射到感測器邊緣的光線角度過斜,使至光轉換效率下降)。由這項測試可明顯的看出小鏡組鏡頭致命的缺點,就是邊角失光嚴重,此乃本鏡頭最大的缺憾。











失真:
以下是失真的比較,左圖為經過相機修正後的結果,右圖為未經修正的RAW檔出圖,這隻鏡頭的原生變形失真幾乎無法觀測到,非常的優秀。





曜光:
以下是曜光的拍攝結果,當強光源快要進入片幅內時會有輕微的耀光現象。



色差:
以下由左至右分別是F/2.8、F/5.6、F/11下片幅邊緣的色差展現,僅有極些微的色差現像,非常的優秀。




慧形像差:
以下為片幅中央(左圖)與邊緣(右圖)的慧形像差,有中度的慧形像差現像,一般廣角鏡多少都會有一些不等的慧形像差。


 


點光源散射:
以下左與右分別是於光圈F/8時片幅中心與右上角的點光源散射圖,星芒的分部不明顯也不均勻。


       
一直要將光圈縮小到F/11之後才能顯現較為正常的星芒圖,如下圖所示。



 

放大率:
本鏡頭的放大率約為0.14倍(計算方式為範幅寬度除以最大圖像寬度,故為23.6mm/172mm=0.137)。




散景:
以下是分別於光圈F/2.8與F/5.6與F/11的散景照參考,最大光圈F/2.8時的散景非常的均勻,F/5.6時散景會有些許的邊緣產生,光圈縮小後的散景並無明顯的葉片形狀,這說明了其光圈是非常的接近圓形的,以廣角鏡來說這樣的散景特性算是非常的優秀。






細節描繪:
以下是F/2.8與F/5.6與F/11與F/22光圈下的細節描繪能力,光圈F/2.8與F/5.6的表現幾乎看不出差異,而F/11的表現也僅有極輕微的劣化而以,F/22的劣化就明顯可見,Modulation Optimizer的結果讓這隻鏡頭在F/2.8 ~ F/11時均能維持很好的解析力。






 

結論:
Fujifilm於2013年發表的這一隻Fujinon XF 14mm F2.8廣角鏡,重量200克左右,有著實體的對焦環與光圈環,光學特性非常的不錯,無論是解析力、失真、色差、細節描繪等都非常的優秀,雖然其在暗角、曜光、慧形像差、點光源散射上的表現較差,但站在廣角鏡的立場來評斷,是還是一隻不錯的鏡頭。如果你是建築與風景或是星空攝影的愛好者,這一隻鏡頭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其售價偏高,所以購買以前最好先確認這個等校21mm的焦段是你能所掌握的。另外我們期望Fujifilm能在未來推出等效15mm的大光圈自動對焦鏡頭。

關於本鏡頭Fujinon XF 14mm F2.8的實際拍攝請參照 ”Fujinon XF 14mm F2.8 Sample Pictures(with X-T10)” 一文

Regarding the outdoor pictures of Fujinon XF 14mm F2.8, please reference to “Fujinon XF 14mm F2.8 Sample Pictures(with X-T10)” .

2 則留言:

  1. 感謝評測。

    不過關於文中所提及"Fujifilm在自動對焦鏡頭上小型化的發展落後Panasonic與Olympus甚多,由XF系列的鏡頭其外觀直徑要比光學鏡片直徑大上許多,就可得知其在對焦馬達與光學機構的搭配上並不是非常的先進,甚至是金屬鏡身的輕量化上也是落後於M4/3系統的"

    個人認為不同片幅系統本來就不能如此相比,原因是片幅大小本來就會影響到鏡頭的體積大小(成像圈的關係),君只要去比較中片幅、135片幅、APS-C片幅、M4/3片幅和1吋片幅系統的鏡頭大小就能看出端倪。

    像Sony α7系統機身其實不大,但鏡頭一直無法做小就是這個原因,和造鏡技術沒有關係,這是光學先天的限制,然後再比對Nikon 1系統,相信您就明瞭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認同,如果按文中提說,那Sony也輸掉了.

      刪除